開發者的肌肉記憶
前陣子,網路上出現一支很轟動的受訪影片,
原因不只是它的長度驚人👉整整六小時:
更重要的是,受訪者是 DHH。
如果你不熟悉他是誰,DHH 全名是 David Heinemeier Hansson,他是 Basecamp 的創辦人,更是 Ruby on Rails 框架的建立者。在開發者的江湖裡,他是那種推一句話就可能引發社群爭論、寫一篇 blog 就可能改變許多開發者的那種人。
訪談中,他談到一個很多人都有那麼點感覺的主題:
AI 與 Vibe Coding 對開發者帶來的影響。
他坦言,自從頻繁使用 Auto Complete 與 AI code generation 之後,開始感受到一種「技能退化」的跡象。(有鑑於他的開發能力與背景,我相信他說的,遠多過於其他那些早已不寫 Code 的業界大佬)
一些原本熟練的 API 名稱,突然要多想一下;
思考邏輯的節奏被打斷,肌肉記憶也逐漸消失。
你知道我個人對 AI 輔助開發一直以來的看法,
在絕大部分的情況下,我支持使用 AI 輔助開發遠高於其他人。
為何是「在絕大部分的情況下」呢?
因為,身為一位稍有年資的開發者,我依稀覺得有某個地方怪怪的,但又一直說不上來是哪裡。
直到這次聽到 DHH 的分享,他是第一個明確說出我一直講不出來的那種感受的人,深思後我不得不同意他的觀點。
大量使用 AI輔助開發,特別是最近很紅的 CLI 那種,確實有可能失去開發者特有的 「肌肉記憶」,不只是敲鍵盤的準確度而已,而是某種鍵盤跟大腦之間獨特的聯繫。
如今,大量使用 AI 輔助開發的人,
大多都認為未來開發者的角色將逐漸改變。
從一個「敲打鍵盤的人」,變成一個「溝通者」或「監工者」。
與 AI 溝通、審視 AI 產出、並且進行判斷與修正。
但這樣的轉變,是否也像極了過去許多技術人員,逐漸離開技術轉型成主管的過程?
看似升級,實則在過程中逐漸失去對技術本身的感知與掌握。
當我們不再自己動手,久而久之,是否也會失去「能動手」的能力?
DHH 說,那些「自己一行行鑿刻程式碼」的過程,恰好是開發工作樂趣的來源。
當我們在鍵盤上敲下每一個詞彙時,大腦同時也在構建一種獨特的神經迴路 – 那正是開發者創造力與思考能力的來源。
他並不反對 Vibe Coding,只是用一個開發人員的角度給出了提醒。
在大量使用 AI 輔助開發工具的今天( 尤其是大範圍的程式碼生成與 CLI 工具),如果你還想保留那份過去的肌肉記憶,還是得刻意留一點時間,親手練習。就像,你沒法光看線上教學影片就熟練某種技能,動手實作,永遠有不可取代的意義。
除非,你已經徹底準備好轉型,離開開發走向管理者的世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