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4的文章

讓 LINE Bot 對談機器人顯示 "Loading..." 動畫

圖片
LINE 在日前推出了一個功能,恰恰好適合現在許多開發人員正在設計的 - 搭配LLM(大型語言模型AI) - 的 AI 對談機器人。 這個功能 ‘Display Loading Animation’ 讓開發人員可以在LINE Bot回覆訊息前,先出現個幾秒底下這樣的圖示: 這個圖示可以設定最長顯示時間,從 5~ 60秒 之間的5的倍數均可,時間到了,會自動消失。而即便時間還沒到,如果LINE Bot(不是用戶)後面有訊息發送,動畫也會自動消失。 要讓你的 LINE Bot 出現這樣的動畫非常簡單,我們的 LineBotSDK 也在第一時間更新了,使用我們 SDK 的 C# 開發人員,現在可將 LineBotSDK更新到最新版,即可輕鬆的透過底下的程式碼,來顯示出這樣的 Loading 動畫: using isRock . LineBot ; // create bot instance var bot = new Bot ( channelAccessToken ) ; // show ladding animation var ret = bot . DisplayLoadingAnimation ( chatId , 15 ) ; // display the result Console . Write ( ret ) ; 特別是對於現在需要串接LLM(大語言模型)的Chat Bot來說,呼叫LLM的API,回應時間往往都比較長,因此,我們在 Reply 用戶的訊息前,可以先讓用戶看到這樣的,然後再呼叫LLM相關的API(像是OpenAI API),如此一來,假設 LLM API 回覆的時間較長,用戶也比較不會有空等不耐煩的感覺。 而且這個指令執行之後,如果有 Push/Reply 的訊息發送,Loading 圖示就會自動消失,讓整個用戶的體驗不至於有突兀感。 適當的使用,會讓你的 Chat Bot 有更生動擬真的感覺,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立刻試試看。 Enjoy it. 😊

使用Qdrant向量資料庫實作語意相似度比對

圖片
什麼是向量資料庫? 在許多的AI實作當中,都有向量資料庫的使用需求。例如RAG(檢索增強生成)、或是資料的相關性比對、相似性搜尋…等,這些應用情境中,我們都會用到向量資料庫。 向量資料庫主要的任務,當然就是存儲和查詢向量數據。被儲存的向量數據通常是高維度的資料,以陣列(集合)的形式呈現。 例如,OpenAI就有提供一組Embedding API,讓我們可以把文字給向量化。你可以透過該 API,把一句話(一段文字)轉換成向量數據,類似底下這樣: OpenAI 的這組 Embedding API,在預設狀況下,會把資料轉成 1536 維度的向量數據,其背後的行為是把文字送給一個訓練好的模型,透過該模型跑出這組向量數據,再回傳給用戶。 然而,把一段文字給向量化的目的是什麼呢? 當我們把文字做了這種轉換後,在 1536 維度的座標空間(向量數據)中,愈相似的文字,透過Embedding API會得到距離愈接近的座標點,藉此,我們得以迅速的判斷兩段文字在語意上的相似性。 而向量資料庫中所謂的查詢功能,主要就是向量的檢索,像是『近鄰搜索(Nearest Neighbor Search)』,當用戶或應用程式提交一個向量查詢時,向量資料庫會幫我們找出資料庫中,與之最相似(接近)的向量座標點。 因此,開發人員只需要透過 Embedding API,把文字轉成向量,再把轉換好的向量座標值,儲存到向量資料庫之中,未來就可以透過向量資料庫來查詢相似(接近)的文字。 關於這個部分,如果讀者有興趣,前陣子有段網路上的影片把多維度向量資料庫的概念介紹的蠻清楚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_ZUUDJsUt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t20Kv8yn0U 為何需要? 向量資料庫最實務上的應用,就是找到類似的特徵值。 例如,當我們把人臉的特徵值以向量資料的形式儲存到向量資料庫中之後,我們就可以透過資料庫本身提供的搜尋功能,快速地尋找出相似的人臉,這也是許多AI應用實現的基礎。 我們底下的程式碼範例,則是找出最接近的問題。(呃…什麼意思?🤔 請往下繼續看) 我們在建立對談機器人時候,常常需要讓機器人回答用戶的問題。這時,我們會讓用戶輸入問句,然後透過 Embedding API

極速ChatGPT開發者兵器指南 - 推薦序

圖片
這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事情。 今(2024)年2月中旬的一個晚上,那時才開工沒多久,大家估計還在農曆年節的休假氣氛中。我邀請了本書的三位作者,一同來我的線上直播節目接受專訪。 談論的主題,當然是過去一整年資訊界無人可忽視的 --『生成式AI』。當天精彩的訪問與對談,在這邊我暫不贅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YT頻道搜尋 『.net walker - 與微軟AI MVP大神漫談生成式AI的發展與未來』,或掃描底下QR Code觀賞。 讓我出乎我意料的是,當天即時觀看的線上人數和日後點閱的人數,雙雙突破過去的紀錄,這還是在年假剛過、開工不久、加上沒有任何廣宣的狀況下。 當時,現場網友詢問問題之熱情,讓我和三位受訪者(也就是本書的三位作者),幾乎無法結束訪談,即便早已超過原本預定的受訪時間。 在節目現場,我的這三位好友,在我和線上網友的聯合提問夾擊之下,分享了生成式AI相關的許多重要技術概念,包含Embedding、RAG(檢索增強生成)、Semantic Kernel、向量資料庫…等,整個對談暢快淋漓、欲罷不能。 由於時間的限制,即便明知還有許多議題和網友提出的問題都還沒談到,身為主持人的我,也不得不讓三位作者暫時喘口氣。但讓人興奮的是,當天作者們分享的內容,以及後來來不及談論到的更多深入議題,都出現在您現在所看到的這本書當中。 這本書,有技術、有實務,而且有為數不少的實作範例,由三位身為微軟MVP、在AI領域首屈一指的專家們共同著作,相信對需要深入了解生成式AI應用與相關技術的你,是絕佳的選擇。 如果您遺漏了他們合著的上一本著作,這次,千萬別再錯過。 Microsoft Regional Director / Microsoft MVP / 光岩資訊資深技術顧問 董大偉

周末讀書會 - 一如既往

圖片
一般來說,我都是看完整本書之後,才會決定要不要推薦,能讓我還沒看完就忍不住推薦的書極少。 但『一如既往』,就是這極少中的之一。 這本書的主題很難界定,你既可以說它是在談投資、也可以說他在談經營或企管、有些內容說的是競爭、但有時候你會覺得他講的是人生。 然而重點在於,這本書寫得非常好看。 我超愛的科幻小說家倪匡,曾說過:『好看的小說非常簡單,必定要有豐富的情節、鮮活的人物,小說寫得不好看,裏面有再多的學問、道理、藝術價值,都沒有用。』 一如既往,這本書的作者厲害之處,就是他能夠把每一篇都寫得環環相扣、異常好看,然而即便我知道每篇文章的pattern,想要模仿也是很難(這是個苦功來著)。 基本上那個pattern就是…以引人入勝的故事開頭,使用對照法讓故事撐托出主題,以極具說服力的文字或數據讓主題凸顯出價值,讓讀者有所收穫,最後在最短的文字內把一篇文章總結,然後預告下一篇作者想要接著談論什麼。 就這樣,你會一篇接著一篇,不由自主的閱讀下去,每一篇,你都會有一些驚訝、會有一些省思、接著會有一些take a way。 整本書,看似信手拈來、行雲流水,一氣呵成。但我知道,這是精心設計與編排後的結果。 一本書,最要緊是好看。 好看,讓人讀得下去,裡面豐富的內容才對身為讀者的你有意義。 『一如既往』這本書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徹底。 我快看完了,看完之後,如果有時間,我還想針對裡面某幾篇特別分享,如果你等不及,不妨先找來看看。

使用Azure AI Question Answering 快速建立客服機器人

圖片
還記得疫情那時候嗎? 有一段時間,醫療院所內的護理師面對應接不暇的來電,都是為了詢問跟疫苗有關的問題。像是: 疫苗施打的順序? 何時可以輪到我? 如果有過敏該如何選擇? 注射時應該要注意些甚麼? 我能不能不打疫苗? 諸如此類的詢問,塞爆了正常的電話掛號系統,導致許多真正需要幫忙的病患,無法得到該有的醫療資源以及諮詢,而護理師也無法專注於本來應該進行的護理工作。 這時,有些醫院開始導入對談機器人,透過手機APP或是網頁,可以讓一般民眾詢問疫苗相關的問題,並且提供正確的回覆。 當時,還沒有 ChatGPT 這樣的大型語言模型,醫院的資訊單位也不是AI領域的專家,要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內,建構出一個可以準確回答用戶疫苗相關QA問題的對談機器人? 來幫助醫院在面對突乎其來的詢問電話時,可以透過分流來舒緩客服壓力? 答案,就在底下這個影片裡。我們從這個影片中可以看到,要如何在幾分鐘內,將既有的 知識庫 轉換成對談機器人,讓用戶可以直接透過網頁或手機問問題: 底下這個影片,加碼介紹如何把這個QA對談機器人,變成LINE Bot(也就是LINE官方帳號),讓用戶只需要用LINE就可以直接得到答案: 參考 課程: https://www.studyhost.tw/NewCourses/LineBot

使用 GitHub Copilot 建立單元測試

圖片
過去,只要上到 DevOps 課程,我就會強調單元測試在 CI/CD Pipeline中的重要性,絕對是屬於必須的(must have)。自動化頻繁交付想要不斷的交付(產生)價值,而不是不斷的產生bug,那單元測試絕對不可或缺。 你可能會想,那最近幾年,敏捷開發與DevOps這麼普及,大家都號稱能夠頻繁交付,那想必單元測試實施的比例肯定也很高,對吧? 答案是:『不,並沒有』。 因為,開發團隊不寫單元測試的理由,比寫單元測試的理由實在多太多了,例如: 測試程式本身需要花額外的時間 寫功能/趕進度 的時間都不夠了,怎麼有時間寫單元測試 不是每一個人都知道怎麼開始寫 方法(Mrthod)或類別的 相依性/耦合度 太高,難以撰寫單元測試 團隊中沒有這個氛圍,推動沒多久就無疾而終 PM或老闆不認為單元測試有價值 … 隨手都可以舉出一大堆,這些都是上課時問學員,學員真實的回答。沒辦法,每個團隊都有各自難念的經,我尊重。 不過,那是去年。 今年開始,有一個非常大的理由,讓我覺得,可以重新要求開發人員,把 Unit Test 的建立視為標配,並且放入每一個 CI Pipeline當中。 沒錯,又是AI。 現在,透過 GitHub Copilot 你可以更輕鬆的建立單元測試,你可以用 GitHub Copilot 幫你產生測試案例,也可以用 GitHub Copilot 幫你重構,或是調整主程式,以配合單元測試的運行… 過去覺得需要花費大把時間、耗費許多工夫的作業,如今 GitHub Copilot 可以幫我省去近一半的時間。卡關不知道該怎麼做的時候,還能跟 GitHub Copilot Chat 聊聊,技術問題迎刃而解。 我底下錄了一段影片,展示了如何使用 GitHub Copilot 建立單元測試。如果,你的團隊過去也屬於(有諸多原因導致)無法傳寫單元測試的一族,不妨看一下影片,或許在新的一年,將有不同的可能性出現? 參考 課程: https://www.studyhost.tw/NewCourses/ALM

在POC或迷你專案中使用 LiteDB

圖片
3/24,我發了篇FB 貼文 ,提到我很久沒有在撰寫範例的時候使用關聯式資料庫了。這不是因為關聯式資料庫不好,而是使用場景和情境的問題。 大部分的教學文章或範例,為求讓主題專注不要失焦,我會讓範例盡可能地簡單。例如,用Console App 取代 Web 架構,用file取代DB。這樣學員的進入障礙會再降低一點,畢竟,我們不能假設每一位學員都對MVC框架或是資料庫存取的ORM有認識。 那篇貼文得到不少迴響,其中有位讀者建議,也可以考慮用 LiteDB ,我當時回覆說我會找個時間來試試看。既然說了出口,肯定是必須要測試一下的。 LiteDB 技術上來說,LiteDB 是一個嵌入式的 NoSQL 資料庫,特別是針對 .NET 開發者設計。其本質上是一個檔案,但它提供了類似於傳統關聯式資料庫管理系統的功能,包括存儲、檢索、更新和刪除資料操作。LiteDB 以單一檔案的形式儲存在專案資料夾中,這使得它非常適合於輕量級應用。不管是desktop app、mobile app或任何需要資料庫但又不希望安裝重量級資料庫伺服器的情境,都很適合。 你只需要針對專案安裝 NuGet 套件就可以使用: dotnet add package LiteDB 不需要伺服器、不用管帳號密碼、可以跨平台,所有的資料都存儲在單一檔案,便於管理和分發、佈署。簡單的說,當我寫好範例,在裡面放一些資料,丟上GitHub,你不管在哪一個平台(Windows, Linux),Clone下來之後,無須任何配置、設定,就可使用,資料也不會消失,無須重建。 確實,這對做範例非常方便。 你可以看看我在GitHub上的這個範例: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isdaviddong/TestLiteDB.git 下載下來之後,無須任何設定,直接 dotnet run 就可以執行: 專案中,包含了一個MyData.db檔案,就是資料庫實際儲存的位置: 你可以透過底下這樣的程式碼,即可使用: var db = new LiteDatabase ( "MyData.db" ) var col = db . GetCollection < Person > ( "persons" ) ; 其

使用 Airtable 在小型需求上取代傳統資料庫

圖片
我好幾年沒有用傳統的關聯式資料庫了。 老實說,傳統的關聯式資料庫,其實對於教育訓練和小型的專案來說,是一種負擔。 如果你想讓學員清楚的掌握一門技術,就好比說,對談機器人的開發吧,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若是範例用到SQL或MySQL資料庫,無疑是一種節外生枝,把問題變得更複雜。因為,在對談機器人當中,儲存只是一種迫不得已的額外需求,是枝微末節,而非對談機器人技術的主體。 同樣的,如果你做一個小型專案或POC的話,『儲存』也往往不是重點,儲存只是『必要之惡』。其實,若是從這個角度廣義的來說,軟體開發的GUI、資料庫,都只是細節(枝微末節),都應該要是可以隨時被抽換或取代的部分,而非系統核心。 一套軟體或解決方案的真正核心,是商業邏輯。它(商業邏輯)才是一個應用程式真正展現價值的部分。 我們把主題拉回來。所以,我最近這幾年在上課的時候,盡量不讓範例程式碼涉及資料庫存取,特別是關聯式資料庫的存取。因為這對讀者或學員來說,變成了另一種必須學習的負擔。 但說的容易,如果範例中有碰到需要儲存資料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有沒有什麼最簡單的儲存機制可以在程式碼中替代傳統資料庫? 這也是我最近幾年寫範例的時候,常常碰到的問題。因此,我特別花了一段時間,找看看有沒有什麼好用的『類』資料庫儲存體? 最後,我選擇了 Airtable。 Airtable Airtable 是一個靈活的雲端資料庫產品,結合了資料庫的功能和電子表格(data grid)的簡易性。它允許用戶以視覺化的方式存儲、組織和協作各種資訊: 白話一點說,就是它可以很自由的在Web畫面上設計欄位和維護(輸入、編輯)資料。 對我來說,它還有另一個重點,就是它擁有非常簡單的REST API,透過呼叫API就可以直接來讀寫資料。 它的API在使用上很簡單,只需要在設計好資料表之後,透過 https://airtable.com/create/tokens 站台建立一個 PAT(Personal Access Token): 建立PAT的時候,可以選擇要針對所有資料表,還是特定資料表,要只給這個token 讀取(Read)權限,還是要寫入(Write)權限: 有了token之後,可以透過很標準的REST API呼叫,進行連線的建立與資料的寫入: string ID = "👉air_tabl

Azure Web App 的基本驗證被停止了!

圖片
如果先不管自動化CD Pipeline,習慣使用Visual Studio的開發人員,若要對 Azure Web App 佈署網站,大概最喜歡採用的佈署方式,莫過於『發行設定檔』。這一招用很久了,直到最近你可能會發現,建立Azure Web App 的時候,會看到底下這樣的警告: 這也意味著,你無法下載發行設定檔了: 如此一來,Visual Studio 當然也無法佈署了! Azure 這個調整,當然是為了安全性提升。 使用基本驗證不安全嗎? 對,相對來說是的。 因為基本驗證只透過一組帳號密碼來做佈署,再加上發行設定檔還把這組帳密直接給放在裡面,誰拿到了這組帳密都能夠更新網站,沒有進一步的身分驗證,對一般個體戶小型專案的開發人員來說還行,但對企業來說顯然不是一個理想的選擇。 好吧,但這樣比較簡單啊。假設,你只是要快速的進行佈署,我們是否可以先把這個被 disabled 掉的功能暫時開啟呢? 可以的,在 Azure WebApp 的組態設定,將『基本驗證發佈認證』給開啟即可: 如此一來,發行設定檔又可以下載了(記得把網站 reload 一下): 下載到發行設定檔之後,我們在Visual Studio當中可以透過底下這樣的方式佈署網站: 然後選擇剛才下載的發行設定檔即可。 這種佈署方式雖然方便,但就如同前面說過的,發佈的過程並沒有嚴謹的身分驗證,也不支援AAD帳號或是RBAC等權限配置。因此,短期暫時將傳統的基本驗證開啟,取得發行設定檔佈署即便可行,建議未來還是採用AAD(Entra ID)驗證是比較理想的做法:

Semantic Kernel Plugin 的錯誤處理

圖片
先前我們 提到了 透過Semantic Kernel,可以讓AI/LLM在與用戶對談的過程中,自動在需要的時候去呼叫 PlugIn 物件的方法(Method),特別的事情是,這個呼叫並非是我們寫程式去做的,而是 AI 自己做的,我們並沒有寫這部分程式碼的邏輯,我們寫的只是提示(prompt)而已。 那問題來了,如果不是我們寫程式去呼叫這個方法,而是AI自己去呼叫的,那假設,這個被呼叫的方法裡面發生了 Exception ,那會發生什麼事情!? 我們看底下這段程式碼: public class LeaveRequestPlugin { [KernelFunction] [Description("取得請假天數")] public int GetLeaveRecordAmount([Description("要查詢請假天數的員工名稱")] string employeeName) { isRock.LineBot.Bot bot = new LineBot.Bot(ChannelAccessToken); bot.PushMessage(AdminUserId, $"[action : 查詢 {employeeName} 假單]"); if (employeeName.ToLower() == "david") return 3; else if (employeeName.ToLower() == "mary") throw new 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無法取得假單資料"); else return 5; } (...略...) } 請注意上面這段查詢員工請假天數的程式碼,你會發現,我們刻意在程式碼裡面,加入了底下這段 code: (...略...) else if (employeeName.ToLower() == "mary") throw new System.Ar

在 LINE Bot 開發中使用Semantic Kernel建立自然語言請假系統

圖片
身為 LAE(LINE API Expert) 與 LINE 的支持者,既然知道透過Semantic Kernel可以快速的開發對談機器人,那當然要嘗試用在 LINE Bot的開發上。 先前我們 介紹過 如何使用 Semantic Kernel 來開發一個支援記憶與對話前後文、可以用自然語言進行請假的對談機器人,但當時的架構是在 console 環境,負責記憶處理的 ChatHistory 是可以被長時間保存的實體物件,但換成了LINE Bot開發的WebAPI架構,一切就變的有所不同了。 首先,由於ChatHistory物件會隨著WebAPI行程消失而遺失,且我們的LINE Bot還得面對多個用戶,因此也無法簡單的用一個 ChatHistory 物件就保存所有用戶的對話紀錄。所以我們要做一些調整,為每一位用戶建立一個自己的ChatHistory物件。 因此,我們在 WebAPI 中撰寫了底下這樣的程式碼: static Dictionary<string, ChatHistory> ChatHistoryByUser = new Dictionary<string, ChatHistory>(); private ChatHistory getHistoryFromStaticRepo(string UserId) { if (ChatHistoryByUser.ContainsKey(UserId)) return ChatHistoryByUser[UserId]; else return new ChatHistory(); } private void saveHistory(string UserId, ChatHistory chatHistory) { if (ChatHistoryByUser.ContainsKey(UserId)) ChatHistoryByUser[UserId] = chatHistory; else ChatHistoryByUser.Add(UserId, chatHistory); } 這段程式碼以靜態方式儲存ChatHistory物件的Dictionary,搭配 getHistoryF

使用Semantic Kernel 建立自然語言請假系統

圖片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可以透過 Semantic Kernel 輕易地建立聊天機器人/智能助理,我們之前(參考 這篇 )也看到了如何用自然語言驅動 AI ,來自動呼叫 IoT 控制開關燈類別中的方法,體驗過了它的威力,接著,我們就來實作一下,如何透過 Semantic Kernel 來建立一個可以透過自然語言請假的對談機器人。 我得說,我過去幾年做過無數次這個範例,試圖用自然語言以對談方式來完成請假。從最初LINE Bot 出現的時候,以手工苦刻的方式,來建立請假機器人,到使用 Azure AI 上的 Language Understanding 解決方案,讓機器人能夠『稍微』看懂用戶以自然語言的方式輸入的請假資訊,但整個過程從來沒有愉快過。 過去,電腦對自然語言的理解實在太差了,直到GPT的出現,直到有了LLM,一切才開始不同。現在,我們可以輕易地透過 Semantic Kernel 使用大語言模型,來建立一個類似底下這樣,表現非常好的自然語言請假系統: 你會發現,我們實作了一個可以幫助用戶請假的對談機器人。他會蒐集用戶的請假資訊,然後在資訊滿足之後,呼叫API來完成請假動作。 上面這段對談紀錄當中,黃色的部分就是AI自動進行的 Action,也就是具體的『請假』或是『查詢』動作,其他的則是自然語言的交談對話。 我們之前說過,透過 Semantic Kernel ,我們可以快速地完成上面這個功能的開發。為了完成這個需求,我們建立了底下這個 LeaveRequestPlugin 類別。這個類別裡面有三個方法,你可以從Description描述看到這些方法的功能(當然,範例裡面的Action暫且用示意的方式來呈現,不真的寫入資料庫): // 請假功能 Plugin public class LeaveRequestPlugin { [KernelFunction] [Description("取得請假天數")] public int GetLeaveRecordAmount([Description("要查詢請假天數的員工名稱")] string employeeName) { //修改顯示顏色 Console.ForegroundColor = Con

精彩(且驚人)的Semantic Kernel入門範例

圖片
之前開直播的時候,和線上朋友聊到,因為AI的出現,未來的應用程式,勢必會和現在有所不同。 先不要跳到 黃仁勳 說的,未來『每個開發人員都可以直接用自然語言做程式設計』(這樣也太駭人聽聞了一點),先看看眼下我們可以做到什麼程度。 你會發現透過 Semantic Kernel,這個所謂的 AI 開發框架,已經可以做到, 讓 AI 自己決定何時(以及如何)呼叫一個類別(Class)中的方法(Method) 。而我們只需要讓用戶輸入對話與機器人對談,就可以控制程式運行的流程與邏輯。也就是說,現在不需要滑鼠點選,不用選單操作,只要與機器人透過自然語言對談(底下的範例是打字,但當然可以是語音),就可以操控系統。 我前陣子一直說的,AI 會讓 GUI 有著天翻地覆的改變,意即如此。 看底下這個類別的程式碼: //控制開關燈的類別 public class LightPlugin { //當前燈的狀態 public bool IsOn { get; set; } = false; [KernelFunction] [Description("取得燈的狀態")] public string GetState() { return IsOn ? "on" : "off"; } [KernelFunction] [Description("改變燈的狀態")] public string ChangeState(bool newState) { this.IsOn = newState; var state = GetState(); // Print the state to the console Console.WriteLine($"[Light is now {state}]"); return state; } } 上面這個很簡單的 LightPlugin 類別,具有兩個方法:GetState 和 ChangeState。這兩個方法都被標記為 [KernelFunctio

使用CLI指令快速開啟Windows Terminal

圖片
不知道你會不會和我一樣有種感覺,Terminal 用久了,喜歡打字勝過用滑鼠點GUI。 這導致,我在VS 2022中寫 code 的時候,有時候要安裝套件,我喜歡用 windows terminal 多過用 NuGet 管理員,包含執行類似 dotnet run 指令,我都比較喜歡在 CLI 環境下執行(也許是用慣了VS Code的關係)。 當然,在 VS 2022中,不是沒有 Terminal,其實它有一個 『開發人員 PowerShell』,一般你按 Ctrl + ~ 就會出現: 但我很不喜歡用它,主要是因為『醜』。 沒法很簡單的調整文字大小,也沒什麼色彩,而且有時候還會有奇怪的換行或顯示問題。 我忍耐它好一陣子了,我一直想,是不是有什麼方法,可以從這個 『開發人員 PowerShell』直接開啟 windows terminal? 總該有個指令可以簡單的完成這件事情對吧? 類似像是在一般的終端機下 『start . 』指令,我就可以啟動檔案總管,並且開啟當前資料夾。下『code .』指令,就可以用 VS Code 開啟當前資料夾。 那 windows terminal 呢? 有沒有簡單的指令可以呼叫它? 稍微一找,發現還真簡單,指令是: wt -d . 就這樣,搞定:

Azure OpenAI 的申請與使用

圖片
OpenAI 介紹久了,覺得還是需要寫一篇來介紹Azure OpenAI的申請和使用。 和 OpenAI APIs一樣,微軟身為 OpenAI 最大的投資廠商,理當有一組 Azure 上的 OpenAI API 服務。然而其實,兩組API之間,幾乎完全一樣,不管是用法和價格。 那兩者之間的差異如何定位呢? OpenAI 與 Azure OpenAI 之間的差異 目前Azure OpenAI API服務的定位是針對企業用戶,而OpenAI API則有開放給一般個人用戶申請。這使得Azure OpenAI API的嚴謹度與安全性相對比較高。例如,Azure OpenAI API在呼叫時有獨立的Endpoint,針對使用的模型也有獨立的部署,除了不會跟別人共用API呼叫端點因此可以讓安全性和穩定性提升之外,微軟也承諾你上傳的數據不會被用在訓練模型的用途(這也是大家很在意的議題)。 此外,Azure OpenAI API的帳單是跟著Azure訂閱,同時在全球各地有不同的資料中心,這讓開發人員可以選擇距離自己(或自己的客戶)比較近的資料中心進行模型部署,以便於取得最好的運作效能。 由於微軟是透過在地的合作夥伴進行Azure銷售,因此在Azure OpenAI API的使用成本方面,可能因為採購的優惠折扣而有比較低的總體金額,相較之下OpenAI API就是死板板的固定金額,碰到問題的時候大概也只能上討論區尋求解答,比較沒有在地的服務。 OpenAI API有多次因為用戶數量太大,而導致API端點無法呼叫的案例,OpenAI API是全球同一個端點,因此當此問題發生時,很可能大家都會遭遇魚池之殃,全都無法使用。 另外就是,Azure OpenAI API針對具有暴力、自殘、猥褻、情色的文字的過濾相較於OpenAI API更加嚴格,你也可以從後台選擇不同等級的過濾器,來排除可能造成問題的文字,這對服務的安全性也是一種保障。 依照我現在自己測試的結果,最大的差異在於,微軟的API確實有比較嚴謹(有時候甚至過頭)的filter(過濾器),會對偏激或煽情的字眼非常敏感。在呼叫API時,你偶而會收到類似底下這樣的訊息( 註 ): 此外,就是目前(2024/1) OpenAI 有支援 Assistants API,但 Azure OpenAI 我還沒看到(2024/2

周末讀書會 - 姿勢決定你是誰

圖片
某次有位朋友問我:『你現在上台應該都不會緊張了吼,是吧?』 我打從心底笑了出來,回答他:『並不是,我每次上台前都很緊張,不管你看不看得出來,而且沒有一次例外。』 最近,我看完半年前上課時某位老師推薦的『姿勢決定你是誰』一書,內頁第一句話寫著:『有一種勇敢,就是全世界只有你知道自己在害怕。』 其實不管場次大小,是線上或實體,每一次上台前我都還是會緊張、甚至焦慮。 但上台幾分鐘後,我大多能夠慢慢穩定下來,找到自己的節奏。過去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但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才明白背後的原理。 『姿勢決定你是誰』這本書由 Amy Cuddy 著作,你可能有聽過她在 Ted的演說(我放在底下第一個留言),很多人聽了之後大受激勵。但我得說,其實書的完整內容比起Ted演說要深刻全面的多,從書名或演說15分鐘的內容,你很可能會誤會這本書真正要表達的事情。這本書要說的其實並非很多人誤以為的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而是『權力,讓你能夠表現出最佳狀態。』 你看到這邊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權力,不是那個會讓人腐化的可憎東西嗎? 沒錯,但這邊講的權力並不只是外在的『社會權力』,而是來自內心的『個人權力』。 『個人權力』指的是👉確信對自己的未來能夠掌握的程度。 『個人權力』的反面就是『焦慮』,這個大家就很熟了。但,焦慮的來源是什麼呢? 其實剛剛好就是個人權力的相反,也就是『對自己未來遭遇的不確定性感到無法(或沒有足夠資源可以)控制的程度』。 而『焦慮』,正是讓你無法表現出最佳狀態的關鍵因素。 愈是重要的場合,你愈是會焦慮,愈是焦慮,你愈無法表現出最好的自己。 但,人就是會焦慮啊,上台就是會緊張啊,如何解決這問題? 👉如何讓自己在關鍵時刻能發揮全力,能夠把最好的、真實的那一面呈現出來? 👉如何讓自己隨時能進入『最佳狀態』? 正是這本書真正在講的內容。 順帶一提,從這本書,我也大概搞懂了,為何球類比賽的時候,會有所謂的『主場優勢』? 為何有信仰的人,往往能夠更有力量面對未知的挑戰? 還有那著名的吸引力法則,為何真的有效? 我認為,都是因為恰恰好這些人都掌握到了發揮『最佳狀態』的秘訣。 我覺得,這本書對許多人都會有很大幫助。 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在這農曆春節假期的周末,推薦給大家。 新的一年,你會成為一個更有力量的自己。 #周末讀書

Azure OpenAI 中的 Assistant API 功能

圖片
過去,如果你有用 Azure OpenAI 開發對談機器人,其中最麻煩的事情之一,大概就是記錄和處理歷史對談訊息。但歷史對談訊息對於AI的正確回覆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不記錄不行。 這是因為本質上API的呼叫是無狀態的(Stateless) 因此,在與API交談的過程中,你每次呼叫API都必須把過去的訊息,當作參數重新傳到後端,這樣API後面的AI Model才會知道先前跟用戶說過了什麼。但如此一來,對談越多,不就得花費愈多Token嗎? 是的,沒錯,這是過去透過OpenAI開發對談機器人時的一個難題。 2023年11/06,OpenAI舉辦了DevDay,在keynote的場次中,Sam Altman介紹了新的API --> Assistants API,把對談機器人的開發,再繼續優化到更簡單的步驟。 搭配Assistants API,你可以輕易建立出一個智能助理(或客服機器人),除了讓開發人員更省事之外,還包含了類似RAG的功能,可以將企業內的資訊先餵給這個AI助理。 如今,Azure OpenAI也提供了這個服務,在 美國東部2 、 澳大利亞東部 和 瑞典中部 率先提供了這個服務(Preview),同樣的,他提供了一個遊樂場後台: 初次進入,畫面上出現『找不到任何佈署』? 那你就給他來個新的佈署: 系統會引導你建立一個獨立的模型: 接著就可以透過該模型來建立助理了: 填寫完智能助理的名稱、提示(system prompt) 之後,就可以儲存和測試了。 乍看之下,和原本的聊天對談沒什麼不同,但背後有一個很大的差異,那就是,過去的聊天對談,前後文(Context)的實踐是透過把先前與機器人的互動(訊息),每次重新回傳給API來實現的,而現在這個助理(Assistant API)則是透過一個新的物件,叫做Thread(執行緒),來保存這些對話記錄。簡單的說就是,你不用再自己保存對話記錄了: Thread(執行緒)聽起來有點抽象,你可以把一個執行緒想成一連串的對話記錄,其中有一則一則的訊息(Messages): 當用戶輸入一則訊息(放上Thread)給機器人(assistant),機器人回覆這則訊息(也放上Thread),這樣就構成了一個Run。 也因此,透過 Assistant api 操作的對談流程,原則上大概是底下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