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o Fast to Think 快到來不及思考:AI 時代開發者的腦力透支危機
上週四晚十一點,有位工作上的夥伴 Eric 在 Teams 上貼出了一段訊息:「剛剛用 Claude 一口氣寫了三個功能,感覺效率爆表!」文末還配上了一個肌肉的 emoji 💪。 隔天,早上九點,我看著他頂著熊貓眼進會議室,手裡拿著第三杯咖啡。「怎麼了?」我問。 「昨晚那幾個功能…有兩個邏輯不對,一個測試全掛…我從半夜改到剛剛。」他苦笑著說「AI 寫得太快了,我根本來不及想清楚就繼續下一個,結果…」 這種場景,你是不是也開始很熟悉? AI 讓我們變成了「高速公路上的疲勞駕駛」 還記得沒有 AI 的年代嗎?(對,我知道那好像已經是上個世紀的事了,雖然才過了兩年) 以前寫程式是這樣的: 思考需求(泡杯咖啡,先想個 15 分鐘) 設計架構(畫畫白板,跟同事討論一下) 開始寫 code(一行一行慢慢敲) 測試除錯(找問題,修 bugs) 提交上版(長舒一口氣) 現在呢? 有了 Claude、GitHub Copilot、Cursor 這些開發神器後,開始有所不同: 在 Prompt 輸入方格裡描述需求(30 秒) AI 給你三種架構方案(10 秒) 選一個,AI 自動生成程式碼(20 秒) 複製貼上,改改參數(1 分鐘) 跑不過?問 AI 為什麼(30 秒) AI 給你修正版本(20 秒) 能動,結束。那…繼續下一個功能… 看起來超讚的對吧?效率提升十倍!老闆眉開眼笑,專案進度超前! 但問題來了:我們的大腦跟上了嗎? 「認知債」:比技術債更可怕的東西 技術債大家都知道,就是為了趕進度寫出來的爛 code,將來要花更多時間來償還。 但現在我們面對的是一種新型態的債務: 認知債 。 什麼是認知債?就是 當 AI 生成程式碼的速度,遠超過你理解這些程式碼的速度時,累積下來的「理解負債」 。 舉個例子。 某天 AI 幫你生成了一個看起來「完美」的 .NET 8 Web API 專案:用 Minimal APIs 搭配 依賴注入 (DI) 、全域 Exception Handling Middleware 、 EF Core (含 UnitOfWork 與 Repository 模式)、 MediatR 指令/查詢分離、 FluentValidation 、 AutoMapper 、背景作業用 IH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