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使用 Vibe Coding 的起點,成為你學習的終點
『Vibe Coding 是本年度最糟糕的主意。』Continuous Delivery 一書的作者 David Farley 這麼說。
毫無疑問的,AI 可以加快開發速度,但同樣毫無疑問的,Vibe Coding 可能會讓開發人員減少對程式碼的『思考』。👈而這件事情長期來看是危險的。
如果你有開始用 Vibe Coding 做實際專案的開發,特別是中大規模的重構或功能實作,應該多少都會有類似的體會。
讓我自己最訝異的,是現在我花最多的時間竟然不是寫程式,而是在「等待」AI 回應我下的提示詞。
這個等待,短則一兩分鐘,有時甚至要等個五分鐘以上。
在這段等待時間裡,我偶爾會做一些與專案有關的事,但老實說,更多時候是作些雜事,像是回個 Email、傳訊息,甚至看看 YouTube。
等回過神來,思路早已被打斷,在多工之間切換,原本熟悉的「心流」也一點一點消失了。
儘管開發的總體效率看起來是變快的,但我對自己產生的這份程式碼,卻有種「不是我寫的」的陌生感。
儘管每一行都是照著我的提示詞產出,測試也通過了,但我心裡對它總有種說不出的距離。
一開始,我還會很努力地逐行確認,逐句檢查邏輯。
但當 AI 產出的品質愈來愈穩定,我發現自己開始得「靠意志力」才能完整地看過每一段程式。
一旦哪天趕進度、趕時程、測試又剛好都通過,我們就很容易放過它了。「AI這樣改…應該是OK的吧?」這句話愈來愈常出現在心中。
可以想像,當專案進入壓力期,那種「認真檢查 AI 程式碼」的機率只會雪崩式下滑。
從專案管理的角度來看,這樣好像也沒什麼問題:時程更短,效率更高,品質甚至可能更穩定。PM 滿意、客戶開心,聽起來一切都挺不錯的。
但 David Farley 給了我一絲提醒,動手實作對開發者的價值,不只是產生程式碼,而是「透過實作的過程訓練思考與設計」讓開發人員持續累積洞察與能力。
對外行人來說,軟體開發是一種生產技術;但對開發者自己而言,寫程式本身就是一種認知活動,一種將抽象邏輯具象化的過程,是設計、分析、解構與重組問題的訓練。
而 Vibe Coding 讓我們把這些練習機會,一次又一次的交給了 AI。
我們依舊能交付成果,但卻少了過去那些累積經驗的軌跡。
如果寫程式除了交付價值,還包含學習價值,那這部分現在正慢慢被 AI 侵蝕。
以前,從一個 junior developer 成長為 senior,是靠著無數實作經驗累積起來的。
但未來,我們將愈來愈難靠「做中學」,因為我們已經不再「做」了。
不過你別誤會,我不會因此停止使用 AI 。
我也不建議開發者遠離 AI,反倒是我依舊一直鼓勵學員們更熟練、更主動地運用它,以加快開發速度。
但也因為 AI 幫開發者省下了更多時間,那我們就更應該主動去學習、練習、與反思。
如今,開發者只要能把需求翻譯成好的提示詞,AI 就能幫你寫出功能完善的系統。
但問題是,那些所謂『好的提示詞』,其實是我們過去實作經驗的積累結果。(這也是每個人都用 AI,但成效卻大不相同的根本原因)
而現在,我們正失去那些練習與積累的機會。
所以只能更有意識地、更積極的,為自己創造學習的場域與節奏才行。
千萬別讓使用 Vibe Coding 的起點,成為你學習的終點。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