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讀書會:時間真的等於金錢???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我正在讀一本奇書,裡面有個觀念頗有意思。但在分享之前,我先問你一個問題…

你覺得…過去一年,哪一段時間你的生產力最高?
那段時間會不會正好是你最忙的時候?

其實並不一定,對不對? 也就是說,你可能很忙,但完全沒產出甚麼有價值的成果(俗話說是「瞎忙」),也可能實際工時很少,但成果豐碩(特別是創作者)。

書中有一個章節告訴我們,如果想提高生產力,你必須減少工作時數(注意,不是增加)。作者覺得,傳統的時間管理很有問題,因為工作時數不等於生產力。這部分你可能跟我一樣,我始終覺得,企業用工時來計算薪資(或是專案成本)是件很奇怪的事情。老闆想要(買)的到底是"成果"? 還是想要 “看到我在辦公室出現”?

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如今這個持續了那麼久,讓我們覺得不可思議的薪資和成本設計,是過去一百年來延續出的結果(這邊我要提到另一本過去介紹過的書『組織再進化』,有空可以自己去看看)。你知道,過去(工業革命時代),“時間就是金錢”,那時候生產線林立,勞工的上班時間就100%等於產出時間,下了班離開了工廠、沒了生產設備就什麼事都不能做(也就是沒有產出)。

因此,在那個時代,工時=薪資(或成本)是很有道理的。但,這已經是將近一百年前的事情了,想想好玩,如今我們的勞基法的基本精神卻還是基於那個年代?

而今天,對我們(特別是開發、創作人員來說),工時跟生產力之間根本沒有必然的關係。你一定有這種經驗,有時候你靈思泉湧、創作如同神來之筆,半小時內可以完成平時三四倍的工作量。而另一些時間,你可能沒睡飽或因為私事思緒混亂,這時就算在辦公室待上一整天也做不完任何一件事情。

所以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時間” 根本並不重要,專注力與精力才是重點。(好啦,他其實沒這麼說,他覺得時間也很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

同時,他還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實驗結果顯示,當工時加倍,其實最終的有效工作產出只比工時減半時增加了 “一點點”。但有趣的部份是,當事人總會 “以為” 自己的產出很高(因為感覺自己很忙),但統計之後則是發現 “根本沒有”。

我覺得這也解釋了,為何辦公室中許多主管很喜歡一直開會,因為開會會讓自己主觀上覺得一直很忙、一直有產出,但其實…你知道的,根本沒有。

所以,總的來說。

  1. 工時越長,並不代表工作成果(或產出)會越好
  2. 傳統時間管理很有問題,因為重要的(你想要的)根本不是時間
  3. 重點在於怎麼使用自己專注力最佳、精力最高的那段時間來工作

至於怎麼做,你可以看書,書裡面有講,我就不多說了。


WFH時代,我根本不在乎同仁工時有多少,因為,我想要的是成果,不是想花錢買員工出現在我面前的時數。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電子書)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使用LM Studio輕鬆在本地端以API呼叫大語言模型(LLM)

VS Code的字體大小

使用 Dify 建立企業請假機器人

使用 Dify API 快速建立一個包含前後文記憶的對談機器人

使用 Dify 串接 LINE 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