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比有意義重要

圖片

日前參加 DevDays 2025 大會,和幾位 MVP 講師在台上 live 接受學員們的提問。問題五花八門,既有技術細節,也有宏觀趨勢。會後又和社群朋友閒聊,回到家,還收到幾則來自學員與老友的 LINE 訊息。

和大夥閒聊和互動的過程中讓我更感受到,似乎還是有不少開發人員對 Vibe Coding 以及最近這陣子以來,AI所帶來的改變感到焦慮~

技術變化如此快速,我們究竟該緊跟不放,還是先按兵不動?
到底該持續follow,還是讓子彈飛一會兒?

不只是個人,企業也急於導入 AI,卻總是找不到真正有意義的場景與能發揮價值施力點。

大家隱約知道 AI 開始改變了許多事情,但心中又有一絲不安:自己該怎麼辦?該如何面對?

在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裡,我還真無法給一個面面俱到的答案。 最後主持人請我做個總結,但其實我心裡想講的是,在資訊產業當中,面對變革早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2022 年底 ChatGPT 初現時,我滿懷興奮與期待;到了 2023 年中,焦慮與疑惑席捲而來;2024 年底,我逐漸找回自己的節奏,直到今天。

回想自己整個歷程, DevDays 2025 大會的最後,我分享給大家我自己面對 AI 時的三個心態與轉折…

接觸:直球對決

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對 AI 避之唯恐不及,甚至認為它只是一場即將破滅的泡沫。這樣的想法很可以理解,當市場上各種 AI 課程、話題氾濫,它走向泡沫並不令人意外。但請注意,那是對投資人而言。而我們來說,則大大不同。還記得2001年 .com 泡沫化之後發生的事情嗎?真正的改變,那時才剛剛開始。

AI帶來的影響已無庸置疑,這個階段,你的各種的接觸都是好事(是的,包含可能帶來風險的 Vibe Coding),各種嘗試都是加分,不要躲避,去面對這個改變,直球對決,這是第一件事情,也是最重要的一件。

體驗:唯有親身嘗試,才會生出洞見

接著是體驗,我是指你自己親身的體驗。不只是去聽聽課,或只是上網玩玩圖片生成、與ChatGPT聊聊天而已。

昨天提到,光是 Vibe Coding 這個詞,十個人就能說出十一種不同的解釋。我自己在 2022 到 2025 年間,就歷經至少四種不同型態的 AI 輔助開發,而 Vibe Coding 這個詞到了2025年初才開始出現。其實每種方式在碰到不同的情境時(專案大小、團隊年資…)所產生的效果都大相逕庭。

所以你一定會聽到眾說紛紜,有人說 AI 是效率倍增器,有人卻說它是技術債製造機。這些可能都正確,也可能並不盡然,因為情境才是決定性的因素,結果端看你使用的場景不同而易。

但唯有你自己去體驗,才能得出自己的看法與洞見。

(附帶一提,當 AI 讓所有人都可以瞬間會寫文章、能寫程式之後,人人80分將是常態,你去問問最近大學教授們碰到的困境,每個人的作業都是 AI 潤飾,若依照以前的標準來看,你不給80分都不行。但未來,那剩下的二十分,那些你獨有的與眾不同的看法與洞見,才是決勝關鍵)

挑戰:用 AI 去實現你心中的可能,去做到過去你做不到的事情

最後,給自己一個挑戰。

我從40年前開始寫程式到現在,軟體開發領域經歷了非常多大大小小的改變,從結構化程式設計到物件導向,從單機到網際網路,從機房走到雲端、從client-server到分散式應用到容器化,改變沒有一刻不在發生。

但這次真的有點不同,電腦發展史上從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像是今天,軟體開發人員腦袋中的構想,可以如此便利的藉由 AI來快速驗證、實踐。過去 “開發能量/技術” 所造成的瓶頸,如今已慢慢不是問題。從來沒有一刻像是現在,我們有這麼好的機會,只要你想到什麼,幾乎都可以順利完成。

限制我們的很可能再也不是技術團隊的人力、能力、或是時間,而是我們自己的想像。

在這個時間點,我不敢說對開發者沒有任何風險,但也別忘了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在你接觸、體驗之後,你一定慢慢有了自己模糊的想法,這時,給自己一個挑戰。

利用你接觸到的AI,去實現一些你之前做不到的事情,不管是過去想做卻沒動力實踐的side project,或是想開發而沒有時間去進行的產品,就趁著這次難得的機會,讓自己放手去做一次。成長,始終來自於自己能力的突破,而突破,就是完成自己過去做不到的事情。

工程師的價值,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只是準時交付任務,而是在這股浪潮裡,敢不敢嘗試、能不能玩出新的火花與創意。

面對 AI,別急著問「有沒有意義、會不會有風險?」,先接觸、體驗、然後給自己一個挑戰,動手嘗試點什麼。做一個你心裡一直想做但沒時間動手的 side project、嘗試一個小小的實驗、甚至是一個只有自己才有用的小工具都好。

因為對我們來說,👉有趣一直遠比有意義還來的重要👈

隨著時間,意義自己會慢慢浮現。
但「有趣」才是一直以來,驅動我們的熱情與前進動力的源頭。

接觸、體驗、挑戰,當你走過這三步,
你會發現,屬於你自己的獨特視角,正悄悄開始浮現。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開啟 teams 中的『會議轉錄(謄寫)』與Copilot會議記錄、摘要功能

使用LM Studio輕鬆在本地端以API呼叫大語言模型(LLM)

原來使用 .net 寫個 MCP Server 如此簡單

VS Code的字體大小

在LINE Bot中使用MemoryCache保存Semantic Kernel的對談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