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2的文章

為網站建立免費的SSL受控憑證

圖片
當你在Azure服務裡面,看到 “Managed” 這個字眼,大多被翻譯成『受控XX』,例如我們現在要介紹的這個『受控憑證』。這是一個可以讓你的網站免費享有SSL憑證服務的好東西。 這年頭 網站已經不能沒有SSL 應該是眾所周知的觀念,過去,我的非商用網站大多使用 ZeroSSL 或 Let’s Encrypt 這種免費的憑證,但用起來頗為麻煩,有要額外申請,有的管理手續繁瑣。 最近我開始試用Azure Web App的『受控憑證』,發現我沒有再使用其他憑證的理由了。因為… 免費 可和Web App站台一起管理 建立操作非常容易 使用的方法很簡單,首先,確定你的網站有B1以上的level: 接著,請自行建立你需要的domain(如果你以前用過SSL,應當知道該怎麼做),然後在Azure Web App的管理後臺點選到『TLS/SSL 設定』的畫面,選擇 『私密金鑰憑證 (.pfx) --> 建立 App Service 受控憑證』: 接著,選擇你設定好的domain,並且建立該憑證: 建立完受控憑證之後,再到繫結畫面進行設定即可: 這樣就搞定。 免費,簡單,好用。👍

程式碼只有CRUD,好像沒單元測試好寫?

圖片
沒想到這題會變成有網友敲碗要求解答的問題? 我在TW MVC的 .net conf mini 研討會中,大致描述了在 DevOps 採行高強度的持續交付時,團隊應該要做單元測試(unit test, UT)的原因。 議程後,有學員提問:『老師建議要做unit test,但同仁的程式碼大多是CRUD,似乎沒什麼測試好寫的? 這樣要如何提高測試程式碼覆蓋率?』 當時我的答案是:『如果真沒什麼東西好測的,那就別寫了,不需要為提高覆蓋率來硬寫測試程式。』這個答案乍聽之下可能讓人疑惑,特別是那種對於工程技巧實踐極端渴望,到近乎有些強迫症的工程師。 然而,現場學員這個問題的背後,真正的核心問題應該是,為何你寫的程式碼都沒啥東西可測的? 要探索這個問題,得先回到單元測試的本質。我們之所以要寫單元測試,大約有底下幾個原因: 減少人工手動測試,建立自動化回歸測試。 or 將測試案例(test case)自動化。 確認重要的核心邏輯程式碼不會出問題(確認你的程式碼堅固且可被驗證) 提高可維護性的確據(確保不會改了這邊,壞了那邊) 便於類別開發(例如開發API、或商業邏輯類別函式庫) … 差不多上面這些,是我聽到大多數人想做單元測試的原因。 但問題來了,我在養成班或是許多剛進入開發領域的工程師身上,大多碰到一個問題。就是…他手上寫的程式碼幾乎都是很基本的資料庫CRUD,再不然就是畫面UI的處理,就還真沒什麼複雜的邏輯,程式碼主要的工作差不多都是 ==> 取得畫面上用戶輸入的欄位,然後呼叫EF(entity framework)做資料庫的寫入,或是反過來,從資料庫把資料讀出來,然後呈現在畫面上。 『這樣的程式碼,要怎麼寫單元測試?』學員問。 的確,這樣的程式碼,確實沒什麼重要的單元測試好寫。因為,你既不需要去測試EF(entity framework, ORM),也不應該去測試UI是否正確的把你需要的畫面呈現出來,因為這都是框架本身已經做好的事情,若你的程式碼中沒有什麼運算邏輯,卻花大把時間去寫測試,似乎有點划不來。你真正要測試的對象,應該是你自己撰寫的『邏輯』。 一般我在上課的時候,大多用撰寫BMI計算、或是轉換匯率的類別來當作Unit Test範例,是因為它們都有明確的處理邏輯,如果程式碼大多只是為了做輸出輸入,撰寫單元測試的意義就不大。 ...

搶救...我自己

圖片
這張圖片很有意思。 我有些朋友很有勇氣,會在每年年底的時候,在FB列出自己今年度成就了哪些事情,例如 : 寫了幾篇部落格、錄了幾支影片、出了幾本書、完成什麼專案…等等等。 可能是因為,不管是MVP、LAE或是其他的Award,大概都需要這些具體的數字,才有獲選的機會。因此有許多人,平時都習慣整理和累積這些KPI。 我們在指導養成班轉職的學員寫履歷表的時候,也常常建議同學,你已經畢業一段時間了,履歷上不能只寫學經歷,要盡可能寫出你過去曾經"成就過(完成過)" 哪些事情。 具體的數字和成果,才是大部分企業想看到的內容。 但許多學員可能從來沒做過軟體專案,因此養成班才會規劃大量的實作,累積專案經驗。因為真正的實力,永遠都是從戰場上操練出來的。 前幾天在一個研討會現場,有位講師鼓勵聽眾,如果有機會,嘗試把你自己寫的程式真的放到市場上銷售(這年頭確實有很多管道)。當我們這麼做,會學習(突然間領悟)到很多事情,你可能會發現,要讓用戶心甘情願的持續掏錢,不一定如同想像般的容易,不管你程式碼寫的有多快、自覺技術能力有多強、架構設計的多美… 在面對真實市場時,所有人都必須低頭謙卑 。 之前FB有位朋友回覆,提到了 “從真實世界中得到的反饋,才會有助於提升品質”,我想,應該也是一樣的意思。 在工程的領域,一切都是很務實的。 履歷上只寫著自己有經驗、會做事、有熱誠這些口號般的內容,不如具體寫出自己曾經成就了什麼專案,為過去服務的企業帶來什麼價值與成果。 在職場上,沒有誰一定有責任要搶救誰;也沒有規定一定要給什麼人一個機會。能給未來自己機會的,永遠是過去的自己。吃飽飯,休息一下,再繼續努力,未來的我,還等著現在的我去搶救呢~ 2022/11/23

如何讓老闆重視軟體品質,而非只是想趕時程快速上線?

圖片
在TW MVC舉辦的 .net conf mini中,現場學員問了一個問題: 『如何讓老闆重視軟體品質,而非只是想趕時程快速上線?』 這個問題,有些時候,換了不同的身分,你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 在職涯中前十幾年我身為工程師,我很能理解工程師常常被時程追著跑的壓迫感,常常會覺得客戶(或老闆)要系統在很短的期限內上線,迫使我們沒有時間做好該做的事情。😣 『該做的事』有很多種不同的類型,從系統或架構設計、到單元測試、添加log或telemetry、甚至只是要多一點時間重構或調整程式碼改善品質(以後的可維護性)…族繁不及備載。 這些當然都是對的,也都是該做的,但常常 在deadline面前,這些都顯得奢侈 。看著自己的軟體作品被迫於期限而逐漸成為疊床架屋的怪獸,心裡確實很難過。 但,在老闆心裡可不是這麼想的。 老闆想的是,我答應客戶X月X日要能使用,我需要在記者發布會之前,讓XX功能出現,這個deadline都是訂好的,而且還需要留一點buffer,然而到今天,我甚麼都沒看到。工程師說已經完成了80%,什麼底層架構元件都做好了,最後只要把這些組在一起就可以給客戶用了,但…每次就是那該死的10%花了最久的時間(然後delay),結果因為各種我聽不懂的意外(程式碼合併衝突? 套件衝突?OO框架有個XX的坑? 程式碼都是對的,我們這邊都可以用,但客戶環境有問題,找不到原因…這什麼鬼?),導致無法準時交付。 過去有這麼多奇怪的延遲的經驗,而現在我(老闆、客戶)什麼都看不到,感到非常沒安全感。 我不知道這個是不是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 但開始身兼專案資方身分幾年後,我對這件事情確實有了不同的感受。 老闆在意的常常是 time to market, 有時候,如果不能在某一個時間點推出產品,前面所有的努力(投資)基本上都是一場空。特別是這個競爭激烈且變動的時代,市場瞬息萬變,這幾年我們經歷過疫情,大家也開始能夠體會,許多時候,時間(或機會)是不等人的。 這讓過去瀑布式的軟體開發,顯得更力有未逮。 當天,我在會場對大家的回答是 : 這個問題本質上其實是一個『溝通問題』。 因為,雖然時程和deadline看起來是不可變動的,但老闆要的其實是敏捷度,是面對市場的機動性(彈性、選擇性)。而工程團隊要的呢? 是足夠的時間嗎? 如果有更多的時間,就一定能夠提升品質嗎? ...

如何讓老闆重視軟體品質,而非只是想趕時程快速上線?

圖片
在TW MVC舉辦的 .net conf mini中,現場學員問了一個問題: 『如何讓老闆重視軟體品質,而非只是想趕時程快速上線?』 這個問題,有些時候,換了不同的身分,你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 在職涯中前十幾年我身為工程師,我很能理解工程師常常被時程追著跑的壓迫感,常常會覺得客戶(或老闆)要系統在很短的期限內上線,迫使我們沒有時間做好該做的事情。😣 『該做的事』有很多種不同的類型,從系統或架構設計、到單元測試、添加log或telemetry、甚至只是要多一點時間重構或調整程式碼改善品質(以後的可維護性)…族繁不及備載。 這些當然都是對的,也都是該做的,但常常 在deadline面前,這些都顯得奢侈 。看著自己的軟體作品被迫於期限而逐漸成為疊床架屋的怪獸,心裡確實很難過。 但,在老闆心裡可不是這麼想的。 老闆想的是,我答應客戶X月X日要能使用,我需要在記者發布會之前,讓XX功能出現,這個deadline都是訂好的,而且還需要留一點buffer,然而到今天,我甚麼都沒看到。工程師說已經完成了80%,什麼底層架構元件都做好了,最後只要把這些組在一起就可以給客戶用了,但…每次就是那該死的10%花了最久的時間(然後delay),結果因為各種我聽不懂的意外(程式碼合併衝突? 套件衝突?OO框架有個XX的坑? 程式碼都是對的,我們這邊都可以用,但客戶環境有問題,找不到原因…這什麼鬼?),導致無法準時交付。 過去有這麼多奇怪的延遲的經驗,而現在我(老闆、客戶)什麼都看不到,感到非常沒安全感。 我不知道這個是不是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 但開始身兼專案資方身分幾年後,我對這件事情確實有了不同的感受。 老闆在意的常常是 time to market, 有時候,如果不能在某一個時間點推出產品,前面所有的努力(投資)基本上都是一場空。特別是這個競爭激烈且變動的時代,市場瞬息萬變,這幾年我們經歷過疫情,大家也開始能夠體會,許多時候,時間(或機會)是不等人的。 這讓過去瀑布式的軟體開發,顯得更力有未逮。 當天,我在會場對大家的回答是 : 這個問題本質上其實是一個『溝通問題』。 因為,雖然時程和deadline看起來是不可變動的,但老闆要的其實是敏捷度,是面對市場的機動性(彈性、選擇性)。而工程團隊要的呢? 是足夠的時間嗎? 如果有更多的時間,就一定能夠提升品質嗎? ...

一人當多人用!? 敏捷專案的多工問題如何解?

圖片
#多工問題怎麼解 #老闆不願加人手怎麼辦 看到網路上有人詢問到 “部門人力不夠,老闆不願意加人,導致同仁水深火熱” 的問題。感覺提問者問的聲淚俱下,但其實這問題並非特例,幾乎每家公司都有這個狀況。 我們在企業導入敏捷時,常碰有團隊面臨多工(一人接多個專案),或是人力不足的問題。 同仁提出後,問我,敏捷(或Scrum)專案該怎麼面對這個問題? 我其實很想跟同仁說 : 這問題跟敏捷一點關係都沒有。敏捷也不是設計來解決這些問題的。 然而確實,當你採用敏捷或Scrum,這些原本被公司 “掩蓋的很好” 的人力(人事)問題,就會被你凸顯出來。(這也是一種透明度的展現?) 有人覺得,那為何以前在瀑布開發的時候,人員可以參與多個專案,可以多工,看起來沒什麼問題,但為何現在敏捷就不行??? 再強調一次,不是敏捷不行,也不是瀑布式開發可以,而是瀑布式開發把透明度降低了,讓問題被掩蓋(隱藏)了起來,直到驗收結案時(前)一次償還這個被掩蓋問題所要付的代價(專案延遲、品質降低、團隊士氣低落…etc.)。而這時你根本分不出問題的 root cause 是什麼,是人力不足、是太多技術債、是專業能力不足、是插單…? 其實是專案中這些所有的問題所帶來的後果,一次一起呈現在你面前。 而敏捷則會在專案一開始,就讓你知道,當你把人同時投入多個專案多工時,會付出什麼代價? 但,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 你得換位思考,把自己當老闆的角色,去思考這個問題。 你可能會發現,人夠不夠最終往往不是工程需求或計算工時的問題(所以任憑你做出再怎麼精緻的人力使用率報表,上面充斥著紅色的加班時數,也不見得有用)。而是資源(錢)怎麼分配,和資源(現金)夠不夠的問題。 也就是說,我們去證明人力不足,是工程思維;但設法證明,在我的部門若有更多的人,將會為公司帶來更多的價值(錢),或是人太少會讓公司虧很多錢,這是商業價值。 而主管大多在意 商業價值 > 工程需求。 "老闆好像總覺得我們部門有能力空間去支援OOO" <=== 這往往凸顯出的是,老闆覺得這個部門再多花點錢請人"不划算",暫時用加班可以解決問題就好。 當然同時也意味著,老闆可能還看不到這個部門人力使用的透明度,你確實應該使用一些工具(像是看板、CFD、燃盡圖)把工時的透明度呈現出來。但最終老...

HackMD.API C# SDK nuget package

圖片
前陣子,一群朋友吃飯,在座一位友人問到,大家假日都在幹嘛? 我說: 『在寫 Code 啊。』 她不解:『什麼意思? 你都一直在加班寫程式?』 我說: 『不是,是我自己的 side project,就是興趣啦。』 對方有點不可思議地看著我:『你平常上班沒寫夠? 假日還寫興趣的?』 我說:『這不同,平常寫程式是工作,而假日寫 side project 是舒壓。』 他不信。 我說,真的,我最近在寫一個可以自動產生網頁報表的程式,這樣我就可以自動把學員的成績單,輸出成 HackMD 的網頁格式,不賣錢的,純粹就是喜好而已。而且為了寫這個功能,我還順手幫 HackMD 寫了套C# SDK,然後又寫了單元測試… 一票人愈聽愈目瞪口呆… 哈哈哈哈,你們真的不懂工程師的世界。真的啦,不蓋你們,HackMD.API C# SDK nuget package 套件開源專案網址如下: https://github.com/isdaviddong/HackMD.API 真的,不唬爛。

Ture or Truth?

圖片
這張圖是一個老梗了。 記得前陣子跟幾個朋友聊天,席間,一夥人為了一個話題爭論不休。小時候,我的管理學老師曾說,有兩類議題,你不用試圖跟朋友討論清楚,因為不管怎麼說,都說不清的。一個是宗教,一個是政治。 年輕時覺得真理愈辯愈明,後來才知道,其實沒這回事。我們所相信的,其實都會左右我們觀察事情的角度,而看事情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真相就會不同。 網路時代,社群媒體更強化了同溫層的力道(對這原理有興趣的人可以看Netflix有一部影片Social Dilemma)。 試圖跟不同看法的人溝通,你會很訝異的發現,你怎麼可能會這樣想? 如果你常覺得,TMD的這麼簡單的道理為什麼總有人想不通? 那你更該看看這影片。 柯維在『第三選擇』中說:「溝通中的傾聽是你讓對方充分表達並且了解對方的感受,到足以為對方辯護的程度…」 身為工程師,我很喜歡明辨是非對錯,但總要提醒自己,身為負責溝通的顧問或教育訓練的引導者,我得嘗試設身處地,從不同的角度來重新觀察我已經相信的事實,或許,會有其他的收穫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