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轉型的四個階段
過去這幾年,很榮幸有機會常常能跟企業分享敏捷觀念,甚至參與某些企業的敏捷導入。以前,一有機會主導,我立刻如火如荼,對組織進行一連串的推動。最近這一兩年,反倒開始會先觀察一下,針對企業內的同仁,做些正式或非正式的調查或訪問,然後再選擇比較適合該企業的導入策略。
因為幾年下來,我發現,所謂的數位轉型,大多都有底下四個階段,分別是『知識、信仰、習慣、文化』。
組織規模不很大的公司,在進行所謂的數位轉型,往往沒有很複雜,不管是bottom up(由下而上),或是top down(由上而下),總能說轉就轉。若來個強勢一點的老闆,一聲令下,立刻水到渠成。如果是自由一點的新創公司,若能碰到有概念的同仁,從組織底層開始推廣,也常常一帆風順。幾年下來立竿見影,轉型成功,成效卓著。
但是,在規模比較大、或是年資比較老的公司,就沒那麼幸運了。你會發現,航空母艦的轉向常常需要不少時間,不同的階段還得有不同的節奏。你很容易看到,大企業老闆的一聲令下,但員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開始跟老闆比氣長,看誰撐得久。反正公司夠大,一時半刻也還死不掉,老闆從市場上感受到的轉型迫切度,在員工眼裡看起來很不明顯。反過來也是,感覺敏銳的一線同仁,嗅到市場的趨勢,開始想做些改善,從底層開始推動,但企業的中階或高層主管,卻還沉浸在看似漂亮的業務數字中,絲毫無法察覺風浪已經近在眼前。
這導致這些年數位轉型談的公司多、做的也不少,但能有具體成效的企業卻寥寥無幾。
針對大型的組織,數位轉型有四個重要的階段,就是前面提到的『知識、信仰、習慣、文化』。
首先,必須讓企業同仁對於『改變』有一致的認識,這是『知識的建構』,也是對焦。讓同仁知道為何要改? 該如何調整? 是轉型的第一步。讓高階主管看到風浪、嗅到趨勢、針對轉型改革的必要有足夠的認知和心理準備。讓同仁們明白為何需要改變? 變革將會帶來哪些好處與價值? 如此才能夠從觀念與心態上建構轉型所需的動力。
從知識的建構到『相信』,往往會是第一個門檻。很多企業,就算有了轉型所需的知識,卻無法相信,如果不相信,怎麼從日常工作開始做起? 敏捷轉型是很好的例子,許多企業看過成功案例、也上過教育訓練,知道背後的原理和價值觀,甚至還考過認證、知道敏捷框架和作法。然而一旦開始實施,碰到跟現行制度或過去的作法稍有衝突的地方,同仁立刻自動回到過去的樣子,這樣如何轉型?
敏捷歡迎需求改變、即便在專案的後期,也沒有所謂的凍結需求。你知識上知道,跟你心裡相信,並且能身體力行,完全是兩個不同的層面。敏捷不相信甘特圖、不相信對未來的長期預估、不崇尚遵循計畫,敏捷要你打破部門的壁壘、讓不同部門的人組成團隊,天天坐在一起工作…這些,都跟以前的作法不同,甚至跟公司的政策與績效評估方式不同,如果你不打從心裡相信,怎麼實踐改變?
有了知識、並且相信,才算有了轉型的起步。
然後,你必須開始建立同仁的日常工作習慣。天天執行、周周回顧、常常調整與對齊、持續堅持到第一個成果出現、然後再繼續不停、不停、不停地做下去。
『習慣』的建立,需要經年累月。一直做到某個想法、某種決策、已經變成你的反射動作,在你碰到緊急關卡的時候,你發現自己,已經跟過去不同,你開始反射性地用新的思維去面對問題、去尋找答案、去解決衝突或挑戰。直到這一刻,所謂的轉型才算有初步的果實。
而最後一步,是把習慣內化成企業的DNA、變成組織的『文化』。文化的出現,絕對是組織內多個部門多次迭代後的成果,非一朝一夕,一蹴可及。但如果不刻意去培養,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習慣,會慢慢退化、逐漸還原成最原先的死樣子,這就是文化的威力,文化改變人於無形。
『知識、信仰、習慣、文化』這是小公司為何轉型容易,大公司為何相對困難的原因。
變革並非遙不可及,但在對的時間,用對的人,做對的事情,才能夠讓數位轉型真正落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