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6的文章

PowerPoint 2016的『轉化(Morph)』場景功能

圖片
我得說,打從2000年以來,我從來沒有那麼期待某一個PowerPoint的新功能。也幾乎沒有為了某個新功能而安裝新版的Office,但…Morph讓我破例了… 最早看到這個功能是在底下這支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eUolRLacCw 時間是去年(2015)的11月,那時候MS就釋出此功能的介紹,但讓人引頸期盼很久,遲遲不出現,而且,還 說了 是要先是釋出給 Office Insider participants,然後才給consumer and commercial Office 365 subscribers。簡單的說,就是你必須是 O365訂戶 才行。(O365訂戶開始有特權了?) 這功能有何特別? 讓我為了他先加入了 Office Insider ,後來又安裝了O365版本的Office 2016,並且一天到晚按下更新鈕,看看MS推送新功能了沒。 終於,在上面這個版本,我們看到了MS推送了此更新。更新後,你可以看到轉場選單中有個轉化功能,英文版叫做Morph: 這功能有什麼用呢? 他可以幫助我們很輕鬆的完成類似Prezi那種在兩張投影片之間自動放大縮小的動畫。 而且操作簡單,例如: 上面這是的圖片例子。你會看到我只在投影片頁面中增加一個圖片,接著複製該頁面,然後在新的頁面中調整同一張圖片的大小與位置,出現的就是非常類似Prezi的轉場效果。 那如果是圖形或文字呢? 不難發現,基本上轉化這個轉場特效,作法就是幫你把某一個物件(不管是圖片、文字、圖形),在前後兩頁之間,自動產生過場動畫,有點像是當年Flash和Silverlight的Storyboard。透過這個特效,你可以很輕鬆地做出非常炫麗的PPT動態效果。 喔? 還沒有安裝O365的Office 2016 ?! 不要急,慢慢來,我就先不等你了。

面對事物的本質

圖片
最近這幾年,我都在ALM和Agile/Scrum與DevOps上努力,也針對這幾個議題有所著墨。 一次,碰到朋友間討論到敏捷開發這個話題,朋友問到,開發產品或專案時,面對客戶端,客戶真的或願意(或希望)一直改版嗎? 因為改版的過程中總是有機會帶來不穩定,實際上很多客戶本身自己也不希望改版,更不希望廠商三五不時就更新一下… 的確,最近這一兩年,有些人可能真的受夠了,各種不同 Level的產品,小自手機上的App、大到底層的作業系統,這種三天兩頭改版的情況幾乎已經是常態,但改版帶出的不穩定,常常讓用戶苦不堪言。 面對這個問題,我是這麼說的: 『有一個非常大的前提,首先,需求變更不是客戶決定的,是客戶的客戶,也就是說,如果客戶可以決定不要變更,那當然就不變更,但現今真實世界的狀況是,客戶被客戶的客戶(或市場)逼著要變更,因此, 敏捷只是回應客戶的需求,並非鼓勵客戶沒事情就變更一下...』 記得嗎?我們在上課時,我的投影片上總是寫著,我們歡迎變更(而不是寫,我們鼓勵變更),我知道,變更就隱含著風險,即便風險再低,如果可以,我們當然還是盡可能避免,不去變更,但現實世界持續地告訴我們,這不可能。 因為現在環境的挑戰和過去不同,十年前沒有iPhone,FaceBook至今也才不到15歲,這世界變化太快,因為變化快,我們才(被迫)需要去面對。 因此,需要去面對事物的本質,當我們去面對,發現變更是必然,變更是不可或缺,這時候,才帶出了另一個事實。 因此我接著說: 『另外一個前提是,我們所要實現的CI/CD,所希望達成的效果,絕不是變更後好了這邊壞那邊,或是提供客戶一個半成品(改好一半的東西)。我們必須先理解,變更,是必然,而控管變更後產品的品質,也是必須的...,因此才衍生出後面一堆的自動化測試和驗證機制...』 最近這一年大家談的DevOps,也是一樣的道理,真實世界(情境)中有這個需要,我們面對,接著找出解決方案。反過來說,你(的環境)還沒有這個需要,確實也不一定要這麼去做。 最近interview一些工程師,這十年,台灣的開發人員依舊維持維持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常常系統是一個人單打獨鬥完成的,這沒什麼不好,某些情況下甚至可能是優點,這是市場和規模使然,沒有對錯。但這讓我們的開發人員,並不習慣與別人合作,也不習慣團隊和溝通,我前幾天跟客戶說:並非你把一堆程式設計師集合在...